源 流
章氏出自姜姓。西周时,姜尚支孙封国于鄣,即今山东省章丘县(一说平阴县),公元前664年被齐国所灭,子孙去邑旁为章氏。
章氏主要望出豫章郡,主要地区在南昌、九江一带。后沈章氏望出建安。
缙云章氏皆源于福建浦城。唐末,康州刺史章及“因避黄巢之乱,去洪州武宁避难”,遂居建安浦城。章及之孙章仔钧事闽王王审知,官至高州刺史、检校太傅、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,生十五子六十八孙,“及遭五季之乱,子孙复分徙他郡,各自为族”(明茅坤《章氏源流序》)。第三子曰仁燧,仁燧有子六人,次子文锡、三子允怀,其后裔分别迁居缙云茭岭和云溪,亦即茭岭章氏和云溪章氏;第五子仁辙有子七人,其第七子文炎后裔迁缙云沐白,为沐白章氏。还有后沈章氏,亦为永康李溪章氏的分支。
章在缙云读jzia的第一声。
茭岭章氏
北宋时,章文锡之孙章剪任婺州长溪(即永康)知县,景祐元年(1034)任满定居永康李溪。传至五世章玠,又从李溪迁至射垛(今属前仓镇)。据光绪三十二年(1906)《上章章氏宗谱》载:“玠公迁于射垛,后世子孙称为上章公。”但具体何人始迁上章,不明。
章玠之孙章腾(1096—1130),字克升,九岁时“因遭兵燹,偕诸昆避乱失群,遂与婢夜至历山下,赘外祖叶氏居焉”(清章镇《重修始祖同妣叶氏墓志》)。是为茭岭章氏始祖。
章腾之孙章顺,南宋前期从茭岭迁大坑,五世孙章诗于南宋中叶从茭岭迁样头,六世孙章义迁下仁堂,七世孙章洞迁桥头、章鸿迁板川(今作马堰)。明代,十一世孙章意迁板川后田。
从茭岭迁外县的有:章腾曾孙章毅仕处州府儒学教授,南宋时迁金华,五世孙章龙迁永康章店。明代时,十一世孙章昂迁东阳西街,十四世孙章旋迁龙泉仁田。
1996年茭岭全村有1078人,上章277人,其中均以章氏为大多数。
云溪章氏
即章村章氏。北宋时,章允怀之孙子华迁居龙泉。章子华之孙章渊道仕永嘉县令,任满留居永嘉白岩。居六世,裔孙章大蒙生二子:长曰仲桂,次曰仲俶。仲俶之孙孟璁从白岩转迁岭上。仲俶四世孙章文英(1274—1333),字俊生,于元大德年间(1297一1307)复自岭上迁居缙云云溪,后以姓名其地为章村。文英生有二子,章氏就分上角、下角两派,各自独立修谱。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,文英十九世孙章良兆(1674—1747),字腾林,自章村迁居小黄坛。今章村、小黄坛两地为是支章氏最大聚居村落,1996年分别有章氏子孙1743人、526人,五云镇有章氏子孙218人。
是支章氏转迁县内各地的还有五培坑、庄坑、后一、胡寮坪、胡村、田山、仁岸、贵溪、洪坑桥、昆坑、岭口、方川、溪下、底西姑、下坑、下寮、蚕坞、西山、板堰、上章、大蓬、名山等地,其中五培坑、庄坑、后一3个村1996年章姓子孙均在100人以上;迁居外县的有青田、松阳、金华盘前、汤溪、建德、兰溪洞源、永康和江西贵溪、福建建宁、邵武等地。
牌头章氏
元季,仲桂四世孙章文参自永嘉白岩迁居缙云五云镇水南。传六世,有裔孙章降正于明中期又自水南迁居兆岸上筏(牌)头,最盛时有口人近百。民国时,与章村下角合修宗谱。改革开放后,章氏已经全部下山。1996年统计,本支兆岸牌头章氏有23人。
沐白章氏
章仁辙有七子,幼子文炎由浦城迁新昌。文炎五世孙章天与仕大理评事,三传后有章德荣乐缙云仙都山水奇胜,曰:“天下之壮观也!”从新昌迁于此。因宅东有泉,味甘淳,遂名其地为醴泉沐白。1996年,沐白全村695人,以麻姓为主,章氏人数不多。
后沈章氏
明前期,章淮从永康朝阙(音若畎)迁入缙云后沈(今名和睦,属壶镇镇)。至清初,第二房有分山东曹县。清末,有分东山,民国时又有分北山下宅。1996年,和睦村749人,其中章氏占多数,曹县人口亦有数百。
双溪口章氏
传闻亦从永康迁入,有人口数百。
人 物
据1996年《缙云县志》、《云溪章氏宗谱》等所载,科举时代,章氏有进士二人:宋代章徕、明代章荣;例贡生三人:章锡福、章陈福、章思钟;邑(郡)庠生二十一人,太学生六人。章徕任宗正少卿,章荣任湖广道监察御史,章达友任知县,章毅任处州教授。(缙云陈渭清的博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