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州府城墙
位置:丽水市区
年代:元—清
2005年批准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
丽水,旧称处州。
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代,元至正二十七年(1290年)割旧址之半而新筑之,设望京,岩泉、行春、南明、括苍、通惠六门,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知府张大韶重修加筑,易砖以石,后于明崇祯、清康熙、雍正年间多次重修加筑。现存南明门及城墙、望京门砖砌告示墙、万象山西南麓城墙、洞天楼、行春门以北城墙、城壕等。
南明门及古城墙依山傍水,沿江(瓯江)而立,城门平面呈长方形,占地面积382.5平方米,南面设瓮城,平面呈半圆形,占地面积约353平方米。南明门至行春门、括苍门至万象山段保存相对较为完整。城墙用块石斜方格形干砌,内填砂石、瓦砾,城垛用砖砌筑,石砌部分残高约5米,最宽处达5米,具有防御、防洪双重功能。洞天楼顺山坡而筑,上建楼屋,下通行人。
今残存处州府城,始建于元代。清道光《丽水县志》记载:“元至元二十七年(1290)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,万户石抹良辅委丽水县尹韩国宝,割旧城之半而新之,为门六:北曰望京(亦曰丽阳)、东曰岩泉(亦曰虎啸)、东曰行春(亦曰下河,俗呼厦河)、南曰南明(俗呼大水门)、西南曰括苍(俗呼小水门)、西北曰通惠(亦曰左渠)。”
处州府城墙历史悠久,始建年代明确,布局具有鲜明山区府城特色,砌筑技术科学合理,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墙发展历史和古城布局的实物例证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。
南明门(大水门)

瓮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