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一块长约2米重达1000公斤 文保所称具体年代待考证
这两天,“关帝庙附近挖出抱鼓石”的消息在丽水传开了,不少市民都好奇,这抱鼓石长成啥样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探访。
芝麻地里挖出来两块抱鼓石
市区丽华村附近关帝庙旁的一块芝麻地,就是发现抱鼓石的地方。
8月26日早上8点多,村民刘阿姨拿着镰刀到了自己种的芝麻地里,就在芝麻快割完的时候,刘阿姨突然觉得镰刀碰到了一块石头似的硬东西。
因为这里从晋代起就是庙、观所在地,此前也发现过不少石碑之类的文物,刘阿姨不敢怠慢,立即联系上了文物保护志愿者吴巧莲。吴巧莲进行了实地勘察之后,觉得这很有可能是文物。她联系了附近工地的挖掘机,在村民的帮助下,小心地将这块翘起的石头挖掘了出来。经过简单地辨认,吴巧莲认为这块经过雕刻的大石头,是一块抱鼓石。整块抱鼓石长约2米,最宽处约70厘米,最窄处约30厘米,村民刘大爷说,这块石头至少得有1000公斤重。
与这块抱鼓石同时挖掘出来的,还有另外一块不太规整的石头,吴巧莲和村民推测,因为抱鼓石通常是成对出现的,这块不规整的石头可能是另一块抱鼓石的一部分。
村民将抱鼓石搬进庙里保护
听说芝麻地里又挖出了文物,附近的村民都很兴奋,纷纷围过来看这家伙到底长啥样。尽管这里曾挖掘出不少文物,但这块保存相对完整、雕刻精美的抱鼓石,还是引得大家啧啧称奇。
8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,市文保所工作人员也来到了这里,抱鼓石的身份得到了确认。工作人员提出,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,抱鼓石属于国家文物,应当带回所里保护起来。村民的保护能力以及条件,远不如所里好。
但这一提议被村民们否定了,他们认为,抱鼓石是庙的一部分,应当搬到庙里,等鉴定完了之后再作处理。村民们希望省文保单位的专家过来,对庙底下的文物进行挖掘、鉴定和保护。中午时分,8位村民自发将抱鼓石抬进了庙里。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表示,暂时将抱鼓石放在庙里,将适时搬回所里。
■新闻链接:
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、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,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,故此得名。抱鼓石的民间称谓较多,如:石鼓、门鼓、圆鼓子、石镙鼓、石镜等等。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,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。 在传统牌楼建筑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,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,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。传说有坏人进入庙中,门鼓即会嘎嘎作响。
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,其等级是由居家的等级决定的,也是中国宅门“非贵即富”的门第符号,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,按照形态差别,抱鼓石可分为“螺蚌”和“如意”两种,鼓顶的狮子是龙九子之一的椒图,它并非“门当户对”的“门当”,但可作为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