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春节期间,我去江滨公园游玩,只见应星楼边不少新景观开放了。其中雕塑“骑牛”“车水”造型生动逼真,很有山区农村生活气息,增添了不少情趣。我去参观时,现场就有不少小孩纷纷要求大人把他们抱上牛背拍照。
不过,两尊雕塑却有两处技术处理让我产生疑问。
一、大水牛没有牛绳。我认为不妥。牛犊到了一定时期都必须驯化,此时穿过牛鼻子拴上牛绳,这样牛才可以使役。
人们只能通过牛绳才好驾驭力大的牛。事实上,驯化的、成年的牛都是有牛绳的。即便多了牛绳在制作时会增加难度,我认为也不应该凭此简而略之。昨天我特地到万象山公园看过,那儿三匹石马每匹都有缰绳。我想就这一点,马牛还是相及的,道理相通,“骑牛”雕塑的牛绳不能省。否则要是牛脾气发起来,会不安全,更不可能悠闲地吹笛了。
现实生活中,恐怕牧童是不会骑上不拴牛绳的牛背的。然而现实中,牛绳绕在牛角之间,以避手牵牛绳之烦或牛绳拖地而绊住荆棘之恼是有的。
另外,公园中的这些雕塑是要长时期存在的,若干年后,通过牛绳也可以向儿童们传授“使牛”的“历史”文化知识。

二、“车水”雕塑。年少时,我在生产队挣过车水的工分,所以有些体会。水车的大轮子及轮轴是安装在门字架上的。如果像现在这样布置,农夫车水时脚手一使劲就容易把门字架推倒。还有,农夫踏脚的“磊子”一般是两个,也有三个的,分在大轮子的两边。
以上仅是个人观点,我以为有必要修改之,以使其更加完美,流芳后世。